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共读活动—2016.2.1

一、活动介绍

活动正式开始,这里是轻松读懂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活动。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,我要给大家说三点:

  • 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
  • 活动目标
  • 相关说明及要求。

为什么做这个活动呢,这里面有一个我的故事:

  • 2011年我自己想看这本书,看不大懂;
  • 2012年我自己为了读懂这本书,死命读了5遍,并且写了16篇的读书笔记
  • 2013到2014年,为了去做这个书的分享,我又反复阅读了4次
  • 2016年的年初,也就是前两天小生问我这本书,我在跟他说的时候就翻阅了一下这本书,忽然觉得这本书其实还是蛮简单的。 这种感觉特别特别的奇特。奇特什么呢?就是我开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,也是反复读了多次却根本就读不懂。可是为什么这一次就忽然懂了呢,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在不断的积累的时候,不断积累之后的那种回看的感受,感觉很奇特。而恰好北京幸福计划俱乐部的伙伴正好在讨论这本书,说他看不懂。所以,我心一动念,就想来做这样的一个活动。 我在做这个活动还是有一些期待的,这个期待主要有这样几点:
  • 第一,用全新的理解高度再次阅读这本书;
  • 第二,我觉得我讲出来才是真正的掌握,所以我要讲给大家听;
  • 第三,我已经持续的使用这本书里面介绍的“主题阅读”这个技能用了很久,也产生了巨大的收益,所以我想把这种能力传递给更多的人;
  • 第四,我想给幸福进化俱乐部准备一款阅读类的产品;
  • 第五,我想尝试一下分布式产品开发方式,尝试“惊喜”这个核心价值。 可能第五个内容大家不一定能看得懂,看不懂也没关系,因为不是每个小伙伴都能看懂的。我在这个活动的后期会给大家讲解这件事情。

关于这个活动的目标,主要是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级别,“最低要求、一般要求、最高要求、神级要求”。

  • 最低要求是,你只要在这个群里面,你就听听我的交流,其他的事,反正也没有人管,那也就是大家凑一起讲讲,你做不做也都无所谓,这就是最低要求—随便听听。
  • 一般要求,尽自己的可能来和我一起完成阅读这本书的任务,然后按照你对自己的要求,去完成我布置的一些必做的作业,并且了解这本书到底讲什么,还有可以把这本书作为工具书,未来可以反复不断的查看、借鉴。
  • 高级要求就是请按照我的进度共同完成阅读,完成我布置的必备作业,了解整本书的框架,尽可能的完成选做作业,将自己书中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技巧用在阅读上并整理自己的感受,这是高级要求。我个人建议有一些伙伴你尽可能的完成高级要求。
  • 神级要求是高标准完成阅读任务和相关作业,尽可能的尝试书中讲解的阅读方法,掌握书中的框架和知识点,然后完成一个主题阅读,并将主题阅读转换成知识产品,这个知识产品的转换,知识产权的转换方式,我会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来支撑你,所以谁完成的好,我就去支撑谁。

还有五点说明:

  • 第一是时序说明,大家可以看一下,我们的具体安排,大约是按照图中的样子,第一天我会布置任务,其实你会发现,我昨天布置了阅读任务,然后从昨天开始一直到今天,大家都在阅读。今天晚上,大家看图中的N+1就是今天晚上,今天晚上到现在就是我来分享我自己的感受,分享的这个感受的时间基本上不能定下来,晚上的时间有时候说不准,基本上就在19:30—22:00之间,分享完感受之后就会布置作业,请大家在第二天完成相关作业。比如说我今天会跟大家分享,我分享完之后请明天完成作业,然后明天大家在晚上的时候讨论提交作业,这就是咱们整个活动简介的时序说明。
  • 咱们再看一下活动时长,活动时长的时间未定,根据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长来定。有几个人已经问过我这个书要看多久,我个人觉得读书不论多久,尤其是这种经典的好书,不是问多久的问题,而是说我要掌握到什么样的层次,我个人建议读书别问页码,所谓的规划:规划规划你的生活,规划规划你的时间,我也不是那么完全的认同。你就跟着做就行了,你要是懒得做了,就采用最低标准,如果想做了,就采用最高标准就可以了。另外,我个人建议大家不要着急自己推进,你跟着我的节奏走就好了,这是对活动时长的说明。
  • 我们基本的一个游戏设置是,咱们都生活在ADS星球,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来ADS是什么,我现在不告诉大家,未来慢慢猜吧。星球上来了一个大魔王,这个大魔王给我们施了魔法,HSQ魔王让我们都丧失了心智,我们的心智都被困住了,星球上有几个越读者,他们可能有十几个人,他们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,但是他们会表现不同,大家要在过程中努力的找到越读者,他们会为我们增加能量,此外,我们还会送出各种各样的技能勋章,如果你凑齐了技能勋章,你自己可以提前回到ADS星球。
  • 每天晚上19:30到22:00开放聊天,如果说在此外的时间,除了志勇和曹知以外,其他的伙伴如果发言的话将中大魔王的一个魔咒,你必须要发20元的红包来解毒,此外,在开放聊天的时间里,大家请尽可能控制你的聊天话题范围,请不要把我们的群水了。
  • 最后一点说明,请放空你自己,什么叫放空?就是你的内心不要装一些其他的莫名其妙的东西,尤其是不要说这句话:“哎呀你说的东西不就是……”“不就是”这三个字是一种简化思维的方式,说明你的思考非常浅层,非常非常简单,这个地球上没有那么多“不就是”,所以请放空自己,跟我一起来玩。

    二、译序

    下面请各位打开书中的第1页译序(郝明义写的内容)部分,并把“[共读]轻松读懂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活动-00序言”这张脑图下载下来,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大约看一下,然后我就开始。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很奇怪:你忽悠我么?不是说我们从序言开始读吗?为什么译序和目次都要读呢?看书时人家写的字都要看,不然人家写这字干什么呢?所以,我首先来说一下关于译序这个部分。 译序这个部分是由郝明义写的内容。关于郝明义,我想聊这些内容:第一,他的名字叫郝明义,他出生在韩国,他是出版人、作家和企业家。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郝明义是谁,但他在台湾是一个非常非常出名的出版人,大家也知道,台湾的文化市场要比咱们大陆好很多。他写了很多很多的作品,可能有六、七本不同的书,其中我在这里列出来的是我已经读过的书,比如《工作DNA》,《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》,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和《越读者》这样的四本书。其中《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》这本书对我来说极其重要。它是我拥有觉察能力的一个顿悟点,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立刻拥有了一种叫觉察的能力。此外,另外两本一个是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是他主持翻译的。另外一个就是《越读者》,是他自己写的,《越读者》这本书也是极其棒的一本书,这两本书凑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你的阅读体系。所以我对郝明义的评价就是:我不认识他,但是他的每一本书都对我影响极其深远。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在译序中所说的要点。 译序中他提到了他是怎么知道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这本书的,这本书一共是两版,1940年和1972年,如果你可以看到我在右上角写的这个内容的话,你会发现我手里的这个版本是2012年的版本,不知道大家手里面的书是哪年的书,2012年它已经翻印21次了。在译序里边讲了一个故事,就是郝明义是如何一点一点知道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这个故事,讲了书中原作者的相关故事,还提到了自己关于羞耻和庆幸的两点感受。我个人觉得其实这种羞耻我们也可以有一点,这个羞耻来自于哪儿呢?就来自于我们明明是一个爱成长爱读书的人,到现在还没有认认真真的把它读懂读透,或者说没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。然后庆幸的其实也有,在年轻的时候至少是现在,我知道了有这本书。所以他开始是讲了这样的一件事。 但是我还是想多说一句,就是关于它的结构。我不知道,大家有没有看到就是它的结构有“故事-感受-行动”。首先故事,他讲了自己是怎么知道的,又谈了他的感受,谈了一下行动。你会发现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很好奇他下面要说什么,然后我就会毫不费力地把这个内容看完,所以他选择的这个结构非常得棒,这让我有了一些联想。这个联想就是故事、感受和行动,类似于成人学习方式里边的“体验理论循环”,类似于比如说“体验—认知—理论循环”,像拆书帮的一些方式,都是基于这种方法来写。谈谈自己的新体验,感受,再说一说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行动。所以你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一些东西是要有结构的,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。

    三、目录

   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目录部分。打开目录来看,本书的结构一共分为4个篇章,分别叫做阅读的层次、分析阅读、不同书籍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。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疑惑和困扰,困扰在哪里呢?在我看来,其实这个人写书是非常具备结构性的,是个结构化很好的一个人。但是为什么它的谋篇布局并不符合结构化的要求呢?比如不符合MECE的要求,他在第一个部分写层次,而第二个部分又写了层次,第三个部分写了什么读法,第四个部分写了最后一个层次,所以让人觉得整个目录都是乱七八糟的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况,很多人读这本书不明白。一看,看不懂,我觉得“目次”也影响你的阅读,感觉没有结构、没有逻辑。但其实,我想了想,这个书的受众是确定的,是真正阅读的人,那么你就要用作者的思路去理解,所以等我仔细阅读完以后,发现本书的核心是在第二篇:分析阅读,就是从第6到12章,这些篇章里讲了这些内容,而这些内容是本书最核心的内容,我们称之为X。那么基于X,我们就能看出它的结构,它的结构是,X的前提准备,X的技术说明,X的相关应用以及X的高级阶段。当你以X为标准来看,你会发现,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内容,一下子就明白了。所以,以X为定位点,然后你从四周来看,他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结构,非常完备的结构,那么基于这种结构,我们其实一目了然,为X做好准备,X究竟是什么,X怎么用,以及X的高端发展史是什么样子的,是非常好的结构。

    四、序言

    接下来,我们来看下序言部分,我在最左侧已经写出了思路,他的思路主要是这样的:序言的目的、背景描述、原因分析、全书结构以及致谢。咱们分别来看下,这整个序言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样的事。要把整个序言搞清楚,首先要看谁写的,序言是作者写的,他是在1972年3月26日写的。很多人,读书不会读,看半天,这书写的什么啊,看不懂。你读书的第一点就是要回到作者所处的时代、时间,他的所思所想。那么我们可以看下,他其实是回到了1972年这个时间。并且,他写这本书核心目的已经提出来了,在第一段就说明了:就是第一版很畅销,畅销30多年,为什么还要出第二版,并且,第二版做了大篇幅的改写,这就是他在序言中谈到的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我要出第二版?那么我们要澄清他的这个问题。这个书里他的序言里面,写的絮絮叨叨的,磨磨唧唧,但是我把他分开来看,我整理了下:在1940-1972年里有一个背景,在美国,随着教育不断的普及,大家可以看到,那些年美国正在完成他的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普及,认识字的人也在不断的增多。教育人士都在致力于基本的阅读教育方法,也就是说,美国的民众可以用最基本的阅读方式,也就是第一个甚至是第二个层次方式里面的方式去阅读,政府人士也在持续投入,改进阅读,并且他已经说到了他认可很多技巧都是生效的,比如说在启发儿童阅读这个方面。此外除了教育的专业人士,政府的行政政策导向人士,社会上也有大量的改进教育机构,也就是说他整个社会都在不断的改进,致力于教育的改进,类似于咱们70年代末的那种状态。那么在这个状态下,很多事情都和1940年的状态发生了一点变化,有些事情变得更好了,有些事情出现了一些困扰,作者因为四个原因写了这本书。这些原因分别是:
  • 第一个是错误的认知。也就是说,很多人认为要速读,速读盲目的追求速读,认定了一件事情了,很多广告说阅读速度与理解速度是可以同步提升的,作者不认同这个观点,他不认同理解力可以快速提升;
  • 第二个原因:阅读层次比较低,大家的水平虽然提升了,但是还是很低,进入大学以后,读也读不动了,还特别应用了一群人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。此外很多人都只能看看小说,虽然有个趋势,大家从小说往非小说方向发展;
  • 第三个原因,他在这30多年产生了很多新的观念新的观念,在序言的第三页有说到。我在这里罗列了,比如说:1.如何阅读的新观点,2.对复杂阅读的理解和更完善的分析。他这个部分在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都不断的强化出来,并且不同类别的书拿出来说;3.灵活运用方式去做不同的阅读,这是本书第三部分具体的内容。
  • 第四,他给你介绍完整的一个系列的,比如说20步读书法,但是在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方式,他还发明了一些阅读的规则,还提出了阅读能力的结构,并且讲了如何阅读一系列的图书,这是之前没有的。 在这里面作者也提到了很多很多的变化,在第三页的下方有具体的介绍,我就不多说了。但在这里我有个问题,问题是第一篇是最基础最决定性的改变,在第三页倒数第五行,这个部分他有写出来,我感觉疑惑为什么是这个部分是改变呢?然后他说第二篇和原版很接近但有大幅度改变,比如说你可以理解到他第一版重点也说了分析阅读这件事情,但很有可能他说的阅读并没有分层次;第三篇是增加的东西,第四篇是完全全新的内容。第三篇是讲不同书籍的阅读方式,一共提出7种阅读方式。此外第四点,他还凸显了阅读是一门艺术而不简简单单的读字、识字,他对比的是第一层次,比如说基础阅读的内容。所以大家要理解这些东西,理解他的序言,就要回到作者所在的1972年理解。 你再回看一下这四点,所谓的错误认知,也就是对理解力,他说到了这一点,你在后面的阅读能特别的明确,他为什么在第一章反复强调理解力的问题。第二个是阅读层次很低,比如说他为什么要把读书分成不同的层次呢,也就是说在这里提出了。第三个就是更新的观念,第四个是相关的艺术方面,他都是整体融合在本书里面,很遗憾我没有第一版,我没有办法比对,我们就这样理解吧。最后,他又向我们致谢,说这个书怎么怎么样。书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,比如他说到了目的,目的是解决不同速度的阅读法,目标是找到合适的速度让我们读的更好,他这里面只说了一个目的。在这里面我其实并不认同作者写的东西,如果我写的话,我会把书中各种各样的目的都写下来,提升理解力呀等等各种各样的目的都要写下来,并且按照相应方式去罗列一下,我觉得这才更清楚。你可以去评价他,但心里面不要有情绪,跟着看吧,没有目的我们慢慢总结。 最后我有一种感觉,作者就是一个老妈子,絮絮叨叨的,生怕你看不懂,一字一句,硬要把每个念头都扩张,用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辅助说明。我们在第一章就能看出来,他在讲主动性阅读是什么的时候,用了不同的角度去说明这件事,真是爱之深的感觉。此外,对比美国和中国,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,很多看上去很幼稚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。所以说中国阅读的推广在这方面也是不错的。这是我对序言的其他一些看法。 最后补充一点信息就是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这本书大家不要小看它,它被称为阅读界的圣经,任何懂得阅读价值的,这本书都是必读图书。这本书虽然只有两版,在中国印发了第一版,2004年1月的第一版,那么这本书他共翻印了21次,我未来也会分享7步选书法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。但是据我的了解,有60%的人买了这本书根本就没有翻完,70%的人看不懂,90%的看完了不能去实践,而我想把这件事帮大家解决掉,所以我们就用这个活动,希望60%、70%、90%的人,咱们一起来跟着我们的进度,我个人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,我说你看到哪儿你就看到哪儿,你先空杯,不用着急看的那么快。我和大家说,经典的东西,你要看一遍,并且一遍把它吃透,像我带着大家把这个吃透,需要两个月、三个月的时间,但是他可以让你一辈子节省10年、20年的时间,让你的成长速度加快几十年的时间都是有可能的,所以慢下来,跟我一起来,把他吃透了再往下翻。古代有半本《论语》知天下,我们今天用一本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让你的阅读的整体能力、理解力上升不仅仅一个档次。

    五、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

   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第一篇,第一篇的名字是《阅读的层次》,在这里为了阅读方便,阅读在书中被分为了四个不同难度层次,而这一大篇章讲了阅读的层次有哪些,也就是说以分析阅读为核心的话,在讲的是在分析阅读之前你要准备的相关事情,这就是这一章要讲的内容。 这一章有些人看不懂,他不知道作者已经开始直抒胸臆了。在作者的认知中,阅读是两个东西的组合,叫“态度和技术的组合”。那既然是态度和技术的组合,在技术方面包括很多,比如说层次化的阅读技术、观察、记忆想象、分析、思考等等,这一本书都在讲阅读技术,那么这态度在哪里呢,态度和技术整合在一起才是艺术,这个态度就是在第一章,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对比、衬托、映射这种态度,所谓的态度是什么呢,叫主动阅读,主动阅读的特点优势和重要性,主动阅读是对更好的一种期盼,是内心对自己成长渴望需求的直接反馈。主动阅读不是装出来的,他是来自自身内心的那种能量,这个部分他把它具体落地的讲解,一点一点讲了六大问题,我把这些问题做了一点调整,以我的理解来讲给大家听。

    (一)本书的目标群体

    首先看第一个事情,在第一个部分里面,他没有标题,上来就说了本书的目标群体是谁,他在这提到了一个readers,这个readers是什么呢,他习惯从文字里汲取资讯、增加对世界的了解,历史上凡是有教养的人,都是通过这个方式实现的,所以呢,他称这个readers是一个很高水平的人,而这种人都是要增强理解力的。 在这个书里面,提出了非常非常多的一些观念和问题,比如说:你是不是这样的人?哪样的人呢,读书几十年,但是只能读一点简单的小说,一旦到了严谨和需要思考的作品,就压力巨大,甚至放弃。不知道哪一种书该快读、哪一种书慢读。用一种方法就以为自己掌握了整个阅读,以为读得多就有用,认为资讯多了,理解力就会增强。读完一本书并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,找不出自己的问题和收获。听到别人说的时候,哎呀!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?你如果是的话,还希望变得更好的话,你可以读这本书。这一本书可以帮助你增强理解力。这是这个书最开始要告诉你的。 它的目标群体是:你要增强理解力。如果说你仅仅是为了好玩儿,说:“哎!永澄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,我来参加参加!”那你很有可能跟了一会儿,你就跟不下去了。所以我个人建议,调整一下自己的期待。如果说对理解力这方面没有需求的话,你可以不用读了。那么如果有需求的话,我们可以读一下。并且我在这里再次说一下,本书你必须慢慢地读,一篇一篇地读,一章节一章节的读,这里边有很多相互关联、相互打通的词汇,你必须想办法去把它理解清楚。如果你可以理解清楚这本书,那读其他书也没什么难度了。除非有一些像什么《物演通论》这种书,你可能认识字也看不懂,其他的基本都能读得懂了。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在第一部分,也就是没有标题、没有主动阅读之前,作者到底在讲什么?

    (二)新媒体能增强理解力么?

    这就是我提到的第二点。第二点叫:新的媒体是否可以代替阅读,成为增强理解力的形式?大家看这个啊,“新的媒体”在1972年是什么呢?它是网络?有吗?没有吧!对吧!它是收音机和电视。那么收音机和电视不断的普及和出现,是否可以替代阅读呢?这是作者在前面开篇提出来的一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在1972年问,是个好问题,在现在问是一个更好的问题。我们现在的媒体渠道已经爆炸的不像样子了,那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,我们究竟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理解力?用新媒体形式,可以吗?来看一下作者对这件事情的一个思考。他说,一定不可以。这个一定不可以是什么意思呢?是不可以代替,它可以作为辅助和增强,但是他不可以代替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即便拥有了各种各样新的媒体形式, 阅读也是必需的。 我其实很想知道: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?在现代,在当下,有这样的方式,有这样的想法,其实也蛮轻松简单、蛮应该的,就是我们现在的媒体形式这么多,大家真的成天看些微信,也没有什么收获,所以呢,也会有这样的想法。但是作者在那个时代,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?我很好奇!

    1. 什么是理解

    在这儿呢,我想插一句,我觉得把这句话插上来以后,才可以把整个东西接上去。就是“理解”究竟是什么?“理解”呀,它不是简单地接受就可以的,“理解”和“接受”是不一样的。我给你不代表你可以理解;我现在讲给你听,你听到了,不代表你理解了;我把我理解出来的书籍整理成脑图,把它放出来,不代表你理解了,你仅仅是接受了。“理解”,一定是一个和思考有关的过程,任何一个去除思考的这种形式都没有办法增强理解力。 对于理解,我想应该分成这样的4个步骤和4个过程。 第一个步骤,我们叫做体验, 比如说自己去用“眼耳鼻舌身意”去整体体验一下。体验到了之后呢,会产生一些感受和认知,就会有一些想法。比如说,我把手放到火里边,这个叫体验。感受呢,是:“哦!它是烫的!”这个时候要思考,思考是什么呢?思考要做概念化和结构化。比如说你要不断的去抽象,我的这个感受是什么,我的这个感受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,能和其他的什么样的思考体系去结合到一起去,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。所以我们称之为:“思考”。这个过程绝对不能少,少了这一点不可能有理解。那么在这个归纳过程之后,我们要考虑的另外一件事情叫做应用和验证。就是说,我们这些道理,还要应用到其他的地方去验证,它其实在逻辑学上称之为演绎的过程。 那么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,有句话叫: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这其实就是一个归纳和演绎的过程。还有一篇文章叫《为什么许多大道理你都懂,你还是过不好你的一生》,你会发现大道理你都懂,是体验和感受你都明白了,但是过不好这一生,说明你缺乏思考和应用验证的这两个环节,所以你不可能过好这样的一生。那么,我们应该是什么呢?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具体的一个事例结合我们的感受抽象出一个理念,抽象出一个概念,未来再验证。而这种验证,如果验证对了,那么验证对了的这个过程,我们称之为:“哦!我理解了!” 这才叫真正的理解,所以我现在判断什么叫理解啊?我基本上也是这样判断的。你光是口头上说,我是不信你的。你必须要会用。简单来说,这个过程叫举一反三。 你还可以说,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,你要知道你还要行动,通过行动来验证你的认知,这才是理解。

    2.新媒体形式为什么不能增强理解力

    那我们回到话题本身,新的媒体形式为什么不能代替阅读,成为增强理解力的形式?主要的原因是,他把你的思考过程给去掉了,也就是说媒体在基于自己的目的下,将态度、观点呈现出来。它这个目的很奇怪的、各种各样的目的,我们最知道的目的其实就是营销。尤其是那些喉舌类的媒体,它更是一种传播观念和洗脑,对吧?他将观点、态度通过精彩的方式来包装。包装成什么呢?——不需要思考的节目。 把这些节目直接灌输给用户,并且让用户误以为:“噢,这就是我的想法、我的观点、我的态度。”大家要知道,媒体现在就在干这个事,你不管是什么媒体,他都在干这个事情。是吧?媒体可以给出资讯,可以用来体验和感受。 你看,理解的过程,可以用来体验和感受,可以给出结果,但是它却省略了最重要的思考及应用验证过程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简言之,它不能帮我们增强理解力。所以在前面这个话题,作者说了这么多。在我的理解下,他就是这样的一件事。那么所谓的“应用和验证”,其实我们就要想一想,在2016这样的年代,我们现在到底应该阅读点什么?是应该持续的订阅无数个微信公众号,以为我拥有微信公众号,就是我会的呢?还是多下载点电子书呢?还是一键保存存到自己的印象笔记呢?还是使劲儿的看呐看呐看,看各种各样的书,就能认为自己的理解力提升了呢? 这一点你站在“理解”的过程中,体验、感受、思考、应用、验证,这个角度上来看,道理不言而喻,不攻自破。你一下子就知道应该干什么。

    (三)主动阅读的特点

    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问题,其实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第一章的核心问题,主动阅读你究竟是个啥?再说主动阅读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知道主动和被动其实是态度问题。有人说读书这个事情它和态度有关,跟技能有关如果你听了我上个星期五关于执行力的分享,你就知道了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他的取值范围从0到1,你如果说没有态度,态度不行的话,那么你再有好技术也没有用。

    1.影响阅读的因素

    所以作者在一开始开篇就要谈态度问题,而态度他谈到的就是主动和被动。那么主动他在这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主动,所谓的主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,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阅读过程中有三方,这三方分别是谁呢?有两方你分别都看得见,一个是自己,一个是一本书,还有一方是这本书的作者。我用一张图来表达这件事情,这是我的理解和再应用的过程,那么这张图就是,作者他用自己的不同水平写作出不同的书,这里边包含了无数的观点。书作者是一个发送器,他把自己想说的事情发送到这本书里面去。然后把它打包给阅读者的阅读,阅读者根据自身的能力状态,获取不同的观点,根据书中讲到的,如果说他的这个观点要优于你或者说这个人的水平要高于你,那你的理解力,就可以增强和提升。但是这些观点的到来你究竟怎么才能获得的住呢?这个事儿叫做主动阅读,你只有通过主动阅读才可以接收的更多。首先大约讲了这样的一件事。那么在这里面他也谈到了影响阅读质量的一个因素,我们从这张图你就可以看出来,首先是作者的水平,作者的水平好坏直接影响,有的作者的水平烂得不得了。第二根据阅读者的阅读技巧,你的这种技巧是怎么样的,各种题材,各种手法,各种背景,你都能理解吗?最后是阅读者的态度。 这里作者写的和我写的不太一样,那么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,就说明了一件事儿,阅读这件事就是态度乘以技巧,首先得把态度搞定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政府工作过,政府里边凡是写文章第一件事情都是提高认识,统一认识,在认识上你得提上来,否则所有的技术都是无效的。那么本节告诉大家阅读的态度有主动和被动之分,越是主动的阅读在同样的阅读中你获得的东西也就越多。

    2.主动阅读的基础条件

    再来看一下他在这里面还谈到主动阅读有些基本条件,我直接就给它整合到一起了。主动阅读有两大类条件,大约的位置在第10页,写到首先你要更主动,其次你要有更多的技巧。更主动主要是认知上的问题,你要努力让自己做到主动。第二个是阅读技巧,要有很多技巧才行,比如说标记、判断图书主旨、整理中心思想、思维的打通、模型化、书籍之间串联、分辨书、查找索引、查找关键词等等,都是阅读的技巧,中间还少一个思考,思考是主动阅读的关键部分。这一点书中没有给出来,但是我在前面已经说了,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理解力,书中给出关于思考的问题到了后面关于16页的部分,所以打通来看他其实还是说了这件事儿。所以主动阅读的基础条件叫认知到位、具备思考能力和拥有阅读技巧。所以我们在今天我要给大家调整的就是你的主动性,你到底要多主动才能做好这件事,所以我需要看到大家在作业上的反馈,在阅读上的反馈。在这我特别要点评下像翁静雅、张诗颖、盾盾……他们第一天就主动地把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做了,虽然我没有要求,主动在你自己。 我还有一些更多的思考,第一个就是举一个范例,这个范例就是主动,其实是写和说,被动其实是听和读,这两个部分在书中已经有显示,但是,我在后面标红了。为什么我让大家不断的去书写和分享,比如像英伦小兔子,Tony等等,我公司的这些小伙伴,我是强制他们必须要书写的。你们不能说,只能写了,要点是什么?要点是要更加主动。第二个,写作和阅读是在编解码的两端,什么意思呢?就是写作过程,是一个先构建框架,再组合血肉,形成一个人的过程,这是编码过程。而阅读是什么呢?阅读是去掉肉,找骨头,理解的,抵扣的过程,所以在这两个过程,你要知道,你如果是阅读者,你必须具备的是主动的这种态度,否则你可能肉都去不掉,有很多人写书,那个骨头是长的奇形怪状的,对吧,有各种各样的指代词,各种各样的跨篇幅的观点,各种各样的倒叙、修辞的手段,你怎么去理解?

    3.如何做到主动

    最后一个就是如何做到主动,所以这一点我一定要说一下,是书中没有说的,但其实可以看到这个部分很搞笑,作者写了,翻到第10页,第10页上方写的,主动阅读包含什么条件,首先在于这个人的阅读更主动,其次,在于他的活动里掺杂了更多的技巧,请问,首先在于这个人的阅读更主动,你怎么去理解,你怎么去做啊?对吧,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见到这种说,你应该更主动一点,但是不告诉你方法,不告诉你技术,不告诉你工具。所以在这个部分,我想我要告诉大家一点,可以更主动的方式,我理解的首先是在技术层面,你如果想要更主动,那么你就带着问题,记住,带着问题去阅读,这一点可以让你变的非常非常的主动,带着问题,并且解答问题。我在这儿,想跟基本上80%的人说这样一句话,我发现你不会提问题。你记得,所有问题的背后,最后面是问号。你可以看一看,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是不是问号,如果不是问号,你就重新提,好吧?这在技术环节上,我们还要做一件事,所谓的主动,来自于好奇,这才叫主动,你特别好奇的东西,什么样才能产生好奇?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,没有了对外界探索的一个需求,这说明什么?说明他的知识范围太少了,他不再探索世界了。所以,看一下,你是不是好久没有接触到新的知识了,或者说是不是你这个人特别的封闭,你看不起各种各样新的东西产生,或者说他不就是个什么什么吗,以此来过滤掉出现在你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知识,所以不要再说“不就是”。第二,换一换你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环境,身边如果出现了新鲜的环境,很有可能给你带来好奇心,比如说你原来的那种学习方式和现在的社会化学习方式,可能就会有所好奇。好吧,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到主动。

    (四)阅读的目的

    下面我们再来看,翻到第10页,叫阅读的目的,一共是3、4页纸的内容。

    1.阅读的目的

    在阅读的目的里面,我把整个目的做了一下整合,提出了三个目的,第一个目的是娱乐消遣,第二个目的是获得资讯,第三个目的是增强理解,每一个里面都谈到了案例,阅读的要求,这里没有对读者的要求,而是对作者的要求以及阅读以后的作用。那么消遣娱乐的案例,比如说,广告小说,他对作者的要求,其实没有什么要求,你可以比读者强,你可以比读者差,读者阅读之后会找到快乐的这种感受。我们再来看一下,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,在这里边有案例,比如说杂志、新闻、畅销书,都是为了获得资讯,那对作者的要求是略高于读者就行了,阅读以后的感受是什么呢,获得资讯,然后有可能带来理解力的一点点的提升。而最后一个,为了增强理解力而阅读。举例,《物演通论》这本书,写这本书的人,一定水平要远高于读者,远远超越读者,而阅读这种书有什么样的作用?大幅度的提升你的理解力。

    2.为提升理解力而读书

    那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做为了提升理解力而读书呢?也就是说,这里面,我把核心的要点拿出来。为了提升理解力而读书,就是作者的水平比自己高一大截;而提升理解力呢?你开始不了解这本书,你大约也就知道这么个事情,知道你不了解,所以在12页最下方,有说到这两种情况,而为了提升理解力重点在于思考和应用这个环节。所以,提高你的思考概念化、结构化的这样一个环节。书中还提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,以及为了提升理解力而阅读的各种各样的好处,在这我就不一一展开了,因为我在上面阅读的三种目的里边基本上都已经涵盖了这些东西,你提升了理解力,其他两种就跟玩的一样。 在这我还要更多的思考:
  • 第一,思考是如果一本书很容易读懂的话,那么说明这本书没有办法提升你的理解力;
  • 第二,不同人读同一本书目的不一样,类型就不一样,比如说你比较想研究网络小说怎么写,那么你看网络小说整体就是增强理解力了;
  • 第三,如何在难和易中选择,什么是难,什么是易,难指的是为增强理解力而读书,易指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而读书,那么我们究竟选什么呢,有的人会选择难的,读完这个就很厉害,有的人说不行,我根本就坚持不下去,还不如选点简单的呢。 这件事就类似于2013年有一个小伙伴过来和我争,GTD不是一个好方法,而番茄工作法才是好方法,我争了好长时间,我现在有这么一个感受,看自己的内心,你如果内心坚定你就直奔高标准,比如说现在,大家可以直接按照我的神级标准去做,难道真的啃不下来么?尤其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导师陪你去做,如果说你现在内心不坚定,先用低标准,但是低标准不是永恒的,这个标准要持续的提升,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用了低标准,而这个低标准不变了,这个事就比较麻烦

    3.来参加活动,你的目的是什么

    所以阅读既然是这个目的,那么我问问你,你来参加这个活动,你抱着什么态度去读,大家知道吗,我看完这一段,整理了这个内容,讲给大家听这个内容真的就是我的了,那么你做到了吗?你仅仅是读完了而已呢,还是要和我一起前行。所以你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,你究竟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标准,请在活动的过程中把标准确定。

    (五)不同阅读方式的差异

    我们再来看第五部分,很多人和我说他们看不懂,看不懂是什么呢?他说这里面说的怎么乱七八糟的,仿佛可以理解,仿佛又说不明白,那这里面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理解,也就是说不同阅读方式的差异。这个标题叫阅读就是学习,其实是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,很多人认为多读书就会受启发,作者认为是错的,多读书可以获得知识,但在第14页关于启发这个东西,他的启发就是理解。多读书真的可以提升理解力吗?作者抱了怀疑的态度。读的多可以获得资讯,但是否理解要看你的大脑具不具备这个能力,很多人看的资讯多了,就顿悟了,而有的人就不行。但书中说了获得资讯是启发的前提,不是充分条件,就和前文说的一样,你获得资讯太多或者太少对自己都是没有帮助的,正好合适的理解才可以,而区分理解问题可以避免这个问题。我个人其实没有太明白作者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虽然后面的事情我都懂了,但是我没有太明白。 那么阅读有两种方式,第一种方式叫辅助型自我发现式学习,第二种是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式学习。所谓的辅助型就是有人指导,有老师等等,而非辅助就是指自学,站在当今的时代,你看书是自学,看网络上老师在讲也是自学,虽然看上去像辅助性,所以我插一点,很多人在互联网上学习为什么学不下去,互联网教育搞不下去的原因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并不是有了视频你就会的,他一定是需要学生提高标准,然后通过不断的要求理解力的提升,要求对自己对世界更加的清晰为出发点,这样才能够弄得更清楚,要不然光有视频是没有用的,所以你要知道一切自学都是非辅助型的,是一种自我发现学习,包括阅读,读好书,读艰涩难懂的书,或者看网络视频,听一些具体的课程,都是一样的,都是非辅助型。 要明确一点啊,非辅助型在这个部分说得特别特别清楚,非辅助型,你如果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学习,必须要增加思考环节,必须增加思考环节,而且在这里独特强调出思考的重要性,那么大家可以想想,你在学习里你学得多,你的理解力就强吗?这个问题,你有没有发现,我其实看一个东西,就可以把这个东西转换成自己的,和你看无数的东西都达到认识、知道的这个层面,你觉得哪个更好呢?你觉得是快一点好,还是慢一点好?如果你还在考虑快慢的话,我要问你快慢对你意味着什么?一定要知道在理解力这个上面,快慢,是没有可比性的。他重点的问题是你究竟可以理解自己及理解这个世界多大的范围,这才是理解力的一个观念,它的范围有多大,它的层次有多深啊。它的难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,这才是理解力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,并不是快慢啊,那么回到这本书的阅读本身,你还要快点读吗?你还要提前读完了,彰显你和别人不一样,彰显你水平比我高一截吗?是不是感觉已经不重要了吧。 那么这两种方式的差别,其实主要来看有这么几个差别,第一,有没有人给你引导,这是第一大差别。第二,你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?比如说第一种方式,叫辅助型的,那么出发点是按照辅助者的要求去做事情,所以书中讲到了,这其实是从讲解中学习的艺术。别人讲给你听你记,然后怎么怎么样?对吧,那么,从讲解中学习,这个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,我讲,你听,你记录,那么从讲解中学习的艺术,最重要的是什么?最重要的是听懂,首先是你听懂,然后记录,对吧?然后转换成自己的,这是讲解中学习的艺术,那么记录就显得尤其重要,那么这个尤其重要的记录,我比如说你可以用脑图记,你可以用笔记等方式来记录都可以。这是从讲解中学习的艺术,那么我们再看自学的艺术,他其实是立足于自然、或者世界。书中所讲到的,什么叫自然和世界,其实就是理解的本质,就是思考的本质,我对自我、周围的环境进行思考,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。 那么他们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阅读的概念,一个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。狭义的概念是指阅读图书,广义的概念是阅读一切——用理解的方式去阅读一切。那么在这里边呢,两种方式就可以讲得清楚啊,留一个小话头,就是说,阅读和倾听,阅读放在前面是为什么?后面说。在本节里边还隐含了另外的一些事情,就是这两种学习方式辅助型和非辅助型的是自我发现学习方式,他跟主动和被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思考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?这就在书中提的,这里边有很多人看不懂,他为什么忽然讲这个?他其实还是为了在佐证之前主动阅读的这些事情,他说到了这两种方式啊,不管是有没有辅助它,其实都是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,它跟主、被动之间,没有必然的是和否的关系,而且要看结果,像你如果用这两种方式真正学到了东西,那么你就是主动学习,他如果没有学到,那你就是被动学习。那么现在这样的站在这么一个事情上说说,是一个方式,一个结果和主动被动之间的关系方式没有关系,结构有关系。其实他讲的就是这样的一句话,这可能你提炼不出来,对吧?但是我能给它提炼出来。而紧接着,他又谈到了这两种方式和思考之间,又是什么关系呢?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,思考这件事情,只跟主动和被动之间有关系,而跟方式没有关系,比如说你主动的话,你就思考了,你被动了的话,你的思考可能就少了一点。他跟这两种方式没关系,所以这两种方式的的是形式和出发点不同,而跟主动被动和思考之间的,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。 在这个里面,他还特别强调了一下。也就是说,第16页第三段的思考只是你主动阅读的一部分,在这里,我想非辅助型,就是我们这本书里面提倡的这种阅读方式,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也就是我们理解的这种自我阅读的技巧,其实整个就是一个思考过程。它包含了观察、记忆、想象、分析、反省。其实你想,思考是什么,如果在你弄不清楚思考是什么的时候,你就可以这么说,思考就是:敏锐的观察、灵敏可靠的记忆、想象的空间、训练有素的分析、省思能力,这就是思考!而阅读最重要的是这些思考,以未来看,书中围绕的就是这些观察、记忆、想象这些东西来进行的。很多人说,我看完书记不住了,就说你记忆能力不行,理解不了,就说你分析能力不行,明白吧?

    (六)阅读比倾听更重要

    最后一部分叫老师的出席与缺席,延续的什么叫老师的出席与缺席呢,其实就是辅助型和非辅助型,他在这里面讲到了几点,第一,我把这段改成了“阅读为什么比倾听更重要”,这是我改的名字,而不是老师的出席和缺席这件事,这是我的理解。阅读和倾听都是向老师学习的方式,先去掌握没有老师在场的方式,类似于从阅读中增加理解的这个目的出发,我们先不要考虑老师在场的情况,专门考虑老师不在场的这种情况去考虑这件事。市面上有这样一句话,我们有时候要选择一些阻力大的路去走,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时候都想走捷径,但走一段时间你会发现,走一段阻力大的路有时候竟然会得到意外的惊喜。而这句也是一样,你要先阅读而不是先倾听,为什么呢?真正的阅读,在书里面写的你要提出问题、自己分析、给出答案,然后在书本上验证,你要不断的做这样一个过程。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理解力会大幅度的提升,你拥有了这种理解力,还是说在你的阅读能力、理解能力整体提升了之后,你的倾听就不是那么难了,就是非常简单的事。 所以本书到底在说什么,这本书说的事情就一点,就是如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,我们还能够以一个非常主动的状态,不断的使用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,去持续的发现自我、提升自我的过程,最后这句话就是本书的目的,如何在没有老师在场、没有引导在场的情况下,你用主动的态度、各种各样的技巧来发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过程。 这就是咱们今天的分享内容,我们的分享到此结束,马上我会给大家布置相关的作业,大家请注意接收作业就可以了。还有6分钟进入自由讨论的时间,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,再见!

  • 序言 序言
  • 第一章 第一章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